红楼之挽天倾 第1261节(2 / 3)
幼向大同撤退。”
&esp;&esp;此刻的蒙古还有四个鄂托克,如果加上老幼大概有二十多万人,此刻向着大同迁移,显然速度可能不会太快。
&esp;&esp;贾珩见额哲下定决心,说道:“先稍作歇息之后,我两方议事,阻遏女真前锋。”
&esp;&esp;他其实不想现在与女真兵马交战,损伤惨重。
&esp;&esp;额哲点了点头,应允下来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就在贾珩与察哈尔蒙古的额哲可汗商讨着向,在第三天下午时分,济尔哈朗也领着镶蓝旗的残兵败将,来到了沽源,此刻皇太极已经在原开平卫沽源安营扎寨,正在与蒙古以及一众王公大臣宴饮。
&esp;&esp;因为刚刚的一场战事当中,额哲手下的大将巴特尔领着的万骑,为阿济格领兵击败。
&esp;&esp;此刻,女真旗丁正在在茫茫草原之上追击着察哈尔蒙古的残兵。
&esp;&esp;大帐之中,一片欢声笑语,觥筹交错,气氛颇为热烈。
&esp;&esp;皇太极宴请着敖汉、奈曼、克什克腾三族的族长以及王公贝勒。
&esp;&esp;就在刚刚,趁着大破大察哈尔蒙古的万骑,皇太极给一众投诚而来的奈曼三部的首领封赏为多罗郡王、其子封为贝勒、贝子等爵位。其他蒙古将校也有镇国公、辅国公等爵位分封不等。
&esp;&esp;皇太极坐在一座铺就软褥的矮榻上,这位女真的一代雄主已年至六旬,头发灰白,因为长期的戎马生涯,身形精瘦,还未发福,精神矍铄,目光锐利。
&esp;&esp;皇太极笑道:“我大清一体善待满人,蒙古人、汉人,诸位以往也随军出征,也知晓。”
&esp;&esp;下方吏部尚书范宪斗身后的邓长春,举起酒盅抿了一口,其人瘦眉下的目光狭长,似有幽光闪烁。
&esp;&esp;皇上先说满人,再说蒙古人,最后才说汉人,如此就已有先后之序,轻重之分。
&esp;&esp;奈曼部族的郡王塔拉笑道:“大汗授天命而为汗,我等愿供驱驰。”
&esp;&esp;其他克什克腾以及敖汉族的两位郡王也附和说着。
&esp;&esp;一时间表忠之言此起彼伏,层出不穷。
&esp;&esp;而就在军帐之中气氛热烈之时,忽而外间一个女真士卒闯入军帐,抱拳道:“皇上,郑亲王回来了。”
&esp;&esp;皇太极脸上还保持着笑意,问道:“郑亲王这么快就回来了?”
&esp;&esp;旋即,心底就隐隐觉得不对,他派遣郑亲王前往大同是为了监视、阻遏汉军,如今看这架势,难道是……路上出了什么变故。
&esp;&esp;不怪皇太极想不到败仗这一选项,在女真崛起的这几十年,尤其是隆治年间据辽东为龙兴之地后,女真几乎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何曾打过败仗?
&esp;&esp;军帐中的蒙古新鲜出炉的众王公大臣,也心头有些诧异。
&esp;&esp;但等不了多久,只见济尔哈朗领着几个将校,不戴头盔,披头散发,衣衫凌乱,血污犹在,脸上的神色一看就是吃了败仗。
&esp;&esp;刹那间,大帐之中原本喧闹热烈的气氛恍若被泼了一盆冷水,奈曼、敖汉、克什克腾三部的王公贝勒以及蒙古军将都放下酒盅,目光诧异地看向郑亲王济尔哈朗。
&esp;&esp;“皇兄。”就在皇太极目光发直,欲言又止时,济尔哈朗忽而“噗通”一声跪将下来,膝行几步,面色愁闷,囔囔道:“败了,败了。”
&esp;&esp;济尔哈朗年岁也不小,四十多岁的人了,可谓厮杀半生的老将,此刻眼圈发红,说道:“皇兄,镶蓝旗与汉军主力大队相遇,他们有着四五万人,我们只有一万来人,两军交锋,寡不敌众,一下子损失了几千儿郎,汉军正黄旗见打不过,投降了汉军,务达海侄子也……”
&esp;&esp;说到最后,七尺高的汉子声音哽咽。
&esp;&esp;这次镶蓝旗只回来两千多人,几乎是仓皇逃窜,战败的苦涩以及自责如野草一般缠满了济尔哈朗的内心。
&esp;&esp;皇太极手中拿着的酒盅“啪嗒”一声,落在桌子上,愣怔半晌,面色“刷”地阴沉下来,说道:“究竟怎么回事儿?”
&esp;&esp;这时,一旁的镶蓝旗的将校连忙上前解释了双方交战的原委。
&esp;&esp;当军帐之中的众人听完此言,皆是心头一惊,面面相觑。
&esp;&esp;“彭!
&esp;&esp;!”
&esp;&
↑返回顶部↑